第(1/3)页 “人体能够承载的极限过载,其实要远大于他们之前的加速度。” 军医继续说道:“但是在这样的过载之下,身体出现极度不适是肯定的。” “好在试飞员都是经过一定的训练,才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能够继续工作。” “所以说,没有大碍是吗?” 老首长听完之后说道。 “没什么大事,但是如果多次这样,那么有什么后果,我们也不知道。” 军医将自己的视线从显示器上移开之后说道。 在场的大家基本上都能够理解这件事。 毕竟这样的高度,已经无限接近于卫星的轨道高度。 超出了不少国家的领空。 肯定不是能够让人频繁来往的。 就好像航天员,每一次执行太空任务。 都需要休息很长时间。 “幽灵一号,已进入预定飞行程序。” 通话器之中,传来试飞机组成员的声音。 他们这一次飞行,距离会非常远。 高达一万公里。 这之中大多数的时间,都是依靠滑行来进行飞行。 实际需要消耗的燃料其实不算太多。 这段时间除了一部分监控飞机状态的人员之外。 大多数的人,都在对上升阶段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。 整个飞行过程之中,最危险的阶段就是上升阶段。 不仅仅对于试飞员来说是这样。 对于飞机本身而言,同样如此。 “预计飞行时间,还需要10个小时。” 这个速度并不算太快。 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,当然不止一千公里每小时。 但是维持最高速飞行,太过于耗费燃料和氧化剂。 受限于飞机的机体体型限制。 这个速度刚刚好。 又不太耗费燃料,速度又不是很慢。 其实如果能够进行空中燃料补给,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。 但是现如今,国内的加油机都不可能飞到这个高度。 所以从这一点入手来解决,不是太现实。 “如果你之前所说的卫星补给能实现,那么才算是真正的实现24小时待命巡航。” 老首长有些感慨地说道。 其实亚轨道轰炸机,最初设计方案是无人轰炸机。 但是出于技术上的问题,最后还是造了这样一架有人战斗机。 所以不少的空间,都需要用来携带人员生活必需要的物资。 别的不说,氧气要吧。 高空之中,空气是十分稀薄的。 必要携带一部分的纯氧,或者是混合氧气。 除此之外,人员的吃喝拉撒都是需要一定的空间。 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携带的燃料和氧化剂重量。 “卫星补给技术,我们现在还在摸索之中。” 张星扬想了想相关的技术进度: “如果一切顺利,那么五年之内应该能够得到解决。” 卫星补给技术。 顾名思义,就是通过卫星来对高空轰炸机进行补给。 这项技术的难点就在于对接精度之上。 两者的对接精度,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。 否则很可能出现重大事故。 机毁人亡也说不定。 “上个月,你们的无人飞船和空间站对接不是很顺利吗?” 老首长有些不了解地说道: “这两者的技术,不是差不多吗?” 在上个月,已经在太空待命数个月的“天宫一号”。 迎来了第一次的对接实验。 这是一次无人飞船的对接。 主要的功效,就是技术验证。 验证飞船自主对接功能的完善程度。 顺便给空间站补充一部分的燃料。 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毕竟比较低,需要发动机不停地工作,来维持轨道高度。 毕竟还没有走出地球的引力范围。 “那两个差别还是挺大的。” 眼见着对方似乎误会了什么,张星扬连忙解释道: “最主要的差别,就是大气层。” “亚轨道轰炸机的工作高度是80公里,虽然这里大气已经非常稀薄,但是和身处300公里高度的空间站相比。 大气还是十分厚重,空气动力的影响很大。 其次,80公里高度重力影响还是很大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