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金属镂空轮毂,缓缓地从转移机构上驶下。 虹湾着陆区,千百万年来没有被陨石袭击的地面。 积攒着数厘米厚的月尘。 合金制造的网面轮毂,在月表压制出一道深深的纹路。 玉兔号,正式在月面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。 着陆器上装备的高清摄像头,首先调整了自己的角度。 开始给走下转移平台的玉兔号拍照。 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。 用高清影象记录下来。 着陆器上的摄像头,精度没有玉兔号上的两个全景摄像头高。 所以着陆器在给玉兔号拍了一张照片后。 后续的照片,都是玉兔号的摄像头拍的。 除了着陆器的照片之外。 还有两者的合照。 数据在经过转制之后,传输回地球。 这一次嫦娥二号的着陆点,位于月球的正面。 可以直接和地球进行测控通讯。 信息从月球表面,经过一秒多钟的时间后。 跨越了三十多万公里的距离。 传输到了还在苦苦等待的控制中心。 中心之内,所有人都在望着大屏幕。 期待能够第一时间,看到月球传回来的画面。 “数据回来了!” “快!快!快!” “赶紧进行解码!” “解出来了!” “出来了!” 经过不算太复杂的操作。 第一幅照片,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。 中心之内的新闻记者,更是第一时间将自己手中的摄像机、照相机等等。 对准了即将播放从月球传输回来照片的大屏幕。 一张略微有些失真、饱和度似乎过高的照片。 逐渐显示在了大屏幕之上。 明亮的光照之下,月球车上的金箔反射着光芒,两片深黑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在两侧展开。 镂空轮毂在地面上,碾压出一整圈的圆。 背景里是毫无特色的白色岩石和深灰色月壤。 就是这样一张看上去并不是很美的照片。 此刻,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。 忍不住用眼睛去仔细观察图片上的每一个细节。 似乎处处都是好奇点。 “快,马上发送报道。” 最先反应过来的,还是一众记者。 他们开始通过各自的笔记本电脑,向外界传输刚刚拍下的照片。 “着陆器的照片,也传回来了!” 就在记者们还在看着文件传输进度条的时候。 负责数据的工程师,突然兴奋道。 又是一阵紧张快速的忙碌。 第二张照片很快也处理完毕。 播放到了大屏幕之上。 着陆器是背对着太阳,所以后边背景上部是完全黑暗的星际空间。 着陆器占据了照片大部分的区域。 表面的众多金箔,在太阳光照下反射着暗红色的金光。 稍微欣赏了一会玉兔号拍的第一张照片后。 航天工作人员,开始忙自己的工作。 而记者们则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,赶紧写成新闻稿发出去。 在完成着陆器和玉兔号互拍任务之后。 在工程师们的操纵下。 玉兔号开始转入任务状态。 首先开始对玉兔号上装载的各种科研载荷进行检查。 看他们是否还能够进行工作。 玉兔号重量高达两百多公斤,携带了十几种不同的科研设备。 这之中最为庞大的,是一台测月雷达。 能够探测月球表面300-400米深处的月壳结构。 当玉兔号在月表行走的时候,测月雷达将会对地下进行连续探测。 对地下的岩石结构进行详细分析。 对我们更加详细了解月球地质变化,非常强有力的帮助。 “2005年4月16日嫦娥二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。” 航天局的公告十分公式化,似乎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起眼的小事。 但是这时候,整个互联网上。 无数的本地论坛、聊天室、QQ群。 都在讨论登上月球的玉兔。 楼层数非常多的讨论帖子,都是在玉兔相关话题下。 这年头大家都还没有热搜这个概念。 放在后世。 玉兔回到月球这件事。 少说也要在热搜榜上挂好几天时间! 大众虽然也对这件事比较关注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