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山治下的生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鸣运转。各工坊昼夜不息,炉火映红天际,叮当锤锻之声与织机梭鸣交织;新垦的田亩阡陌纵横,绿意盎然;往来商队络绎于途,带来了原料,运走了成品。然而,这蓬勃发展的背后,两大瓶颈日益凸显,如同锁链般制约着更进一步的腾飞。 八百里梁山泊水面上,漕运司的船只往来如织,阮小二探索新航路带走了部分运力,使得内部运输更显紧张。天气稍有不测,风浪骤起,船只便难以靠岸,大量物资积压码头,工坊等米下锅,农户望眼欲穿。而陆路情况更为堪忧,原有的驿道狭窄坎坷,车马并行艰难,每逢雨雪更是泥泞不堪,拥堵成了家常便饭。运输效率的低下,严重制约了原材料输入与成品输出的速度,也影响了军队的快速调动。 王伦站在聚义厅的沙盘前,看着上面标注的交通要道和密集的物资流向,眉头微蹙。他知道,是时候下决心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了。 翌日,一场关乎梁山未来发展的关键会议在聚义厅旁的议事堂召开。被召集而来的,皆是梁山各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:火器营统领凌振、采造司主管暨锻造大家汤隆、筑造司统领陶宗旺与建筑大师李诫、造船厂统领孟康、总揽内政与商贸的曹正、负责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吴用,以及印刷司统领毕昇。济济一堂,可谓汇聚了梁山当下最宝贵的“技术大脑”。 王伦开门见山,指着沙盘上蜿蜒曲折的道路和星罗棋布的据点,沉声道:“诸位兄弟,如今我梁山蒸蒸日上,然这交通命脉,却如老牛破车,不堪重负!水运受制于天时,陆路梗阻于地形。长此以往,必成我梁山心腹之患!今日请诸位前来,便是要集思广益,商讨这道路建设与动力革新之大计!” 他首先抛出了道路规划的思路:“我意,当在我梁山现有势力范围内,先修建两条主干‘直道’!”他的手指在沙盘上划过,“其一,南北贯通,自梁山本寨码头起,经新建的祝家庄枢纽,直抵郓城县城!此乃连接我核心区域与新政之动脉!其二,东西贯通,连接扈家庄、祝家庄、李家庄!此三庄乃我工坊、屯田、商贸之重地,此道一成,物资流转效率必将倍增!” 李诫闻言,眼中放出光来,他抚须沉吟道:“哥哥此议,高瞻远瞩!修筑此等直道,需统一规划路基宽度、坡度、弯道半径,沿途架设坚固桥梁,开挖排水沟渠。可先选定路线,分段施工,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基础拓宽取直,如此可不影响当前通行。” 陶宗旺接口道:“材料亦是关键。可于道路沿线就近开设采石场、石灰窑,俺那‘水泥’试验已有小成,虽不及哥哥所言那般神奇,但混合石灰、黏土、砂石,夯实后亦比寻常土路坚固耐磨得多!筑路所需大量人力,正可安置源源不断的流民,以工代赈,一举两得!” 曹正盘算着钱粮消耗,补充道:“筑路耗资巨大,然其利在千秋。可先从公库拨付一部分,同时鼓励沿途商户、工坊捐资,未来或可考虑对使用主干道的商队征收少量养路费,以路养路。” 王伦见众人思路清晰,补充道:“正是此理!两条主干道为先,随后再以此为骨架,修建连接各村落、矿场、作坊的支线道路,最终形成一张覆盖我梁山势力范围的交通网络!此事便由筑造司总责,李诫先生规划设计,陶宗旺兄弟负责施工组织,曹正兄弟协调钱粮物资,即刻开始勘查选址!” 道路规划既定,话题转向了更前沿的动力系统。王伦看向孟康:“孟康兄弟,前次提及的蒸汽之力,进展如何?” 孟康起身,神色间带着一丝兴奋与凝重:“回哥哥,依照哥哥当初点拨的原理,我与几位老船匠反复试验,已造出一个能转动的雏形!以铜铁打造汽缸、活塞,密闭烧水,确能推动连杆转动!然……然其力道微弱,且难以持久,关键卡在两点:一是汽缸、活塞密闭不严,漏气严重;二是铸铁的容器耐不住高压高温,极易变形甚至炸裂!若无更坚韧的材料与更精密的铸造之法,恐难实用。” 王伦目光转向汤隆:“汤隆兄弟,锻造之事,你乃行家。这坚韧铸铁乃至更佳材料,可能攻克?” 汤隆拧着眉头,瓮声道:“哥哥,寻常铸铁确实脆硬易裂。若要耐压,需在冶炼时加入特定矿料,反复锻打,控制火候,或许能成。但这需大量试错,耗费工时物料极多。若有孟康兄弟的图样,俺可带着匠人们日夜琢磨!” “好!”王伦决断道,“此事便由你二人携手!孟康负责机械结构设计与试验,汤隆统领全力攻关材料与精密铸造!所需人手、物料,优先保障!此乃开创万世之基业,哪怕耗费千金,亦在所不惜!” 他环视在场所有技术头领,声音激昂起来:“诸位兄弟!无论是筑路、造船,还是改进军械、提升工效,乃至这探索蒸汽之力,皆离不开技艺钻研!我意,筹建一所‘梁山技术研究院’!汇聚各行业顶尖匠师、巧思之士,脱离日常生产俗务,专门从事技术研究、难题攻关与新物创制!院内设不同研究组,如材料组、机械组、筑路组、火器组、农具组等等。凡有奇思妙想,皆可申请立项;凡有重大成果,山寨必以重奖!钱财、土地、职位,乃至青史留名,皆非虚言!” 此言一出,满堂皆惊,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赞同声。凌振想到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更强力的火药和更精妙的火器,激动得脸色发红;毕昇想着可以改进活字材料和印刷机械,眼中闪烁着光芒;就连吴用,也深感此举对于夯实梁山根基、引领时代风气的巨大意义。 “哥哥此议,真乃石破天惊!必将使我梁山技艺,冠绝当世!”吴用由衷赞道,“此事便交由吴用协同诸位兄弟办理,定章程,选址址,广纳贤才!” 一场会议,奠定了梁山未来基础设施与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。筑造司的勘探队伍很快出发,沿着规划的路线开始测量标记;孟康和汤隆则一头扎进了船厂深处的工棚里,围绕着那个粗糙的蒸汽机模型和一堆不同配比的铁料,开始了艰苦的攻关;而筹建“技术研究院”的消息也悄然传开,在工匠群体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,人人摩拳擦掌,期待着大展身手。 就在梁山上下为内政建设忙得热火朝天之际,一位故人,再次踏上了梁山的土地。 宿元景手持圣旨,这一次,他绕开了对他不甚友好的济州府,径直来到了已被梁山实际控制的郓城县。踏入县城,他看到的景象与预想中的“贼寇盘踞”大相径庭。城墙上有梁山士卒巡逻,街道虽不繁华,却干净整洁,行人神色安宁,不见惶惧。商铺虽少,却也在营业,甚至能看到一些挂着“梁山工坊”招牌的店铺在售卖铁器、布匹和“好汉香”。田间地头,农夫正在辛勤劳作,远处还能听到新工坊建设的号子声。 负责郓城县防务与治安的雷横和黄信接待了他,态度不卑不亢,依足了梁山“规矩”,要求其随从解除兵器,安排他住进了城内一家由梁山经营的、名为“安民”的客栈。客栈条件简朴,却干净整齐。 宿元景坐在客栈房间的窗前,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,心中五味杂陈。这里没有烧杀抢掠的痕迹,反而有一种乱世中难得的秩序与生机。那个叫王伦的寨主,似乎真的在践行某种“道”。这让他对此次招安的使命,凭空增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心绪。他知道,明天的会面,恐怕不会轻松。而梁山内部,一场关于未来道路的深刻变革,也正伴随着筑路的号角与技术攻关的星火,悄然启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