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汉建安二十一年(216)。 初春。 阳光明媚,万物复苏。 李四三十多岁,忠实憨厚,原是关中的百姓,为了躲避兵灾,来到蜀中。 一家十口,皆以种地为生,后来成为了诸葛家的佃户。 他种植有道,深得管事的信赖,被委以重任。 李四管理的一大片农田,在去年增收一成,他顺理成章成为了佃户里的新星。 只不过今年,主家似乎有了其他安排。 二公子诸葛均声称,田地里只允许种植两季稻。 什么是两季稻? 一年可以种植两季,一年可以有两次收获。 李四当场震惊了!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好事? 他亲自找到了诸葛均,道:“公子,春耕无小事。今年的种子要是种错了,可就一点收成都没有了。” 诸葛均眉头微蹙,满是不悦。 “是我见识多,还是你见识多?” “公子是读书人,自然比小人厉害。”李四恭敬道。 “既然如此,你照做即可。”诸葛均肃然道。 琅琊诸葛氏可以称得上当世最精明的家族之一。 诸葛瑾、诸葛亮、诸葛均是亲兄弟,父亲早亡,他们投靠了时任豫章郡守的叔父诸葛玄。 后诸葛玄被罢官,他曾为刘表旧吏,便去荆州投靠了刘表。 为了在荆州站稳脚跟,诸葛玄将兄长长女 嫁给襄阳望族蒯祺,次女嫁给庞德公之子庞山民。 诸葛亮看似躬耕陇亩,实际上有两座靠山。 荆州蒯家的势力就不必多说了,庞德公也是有名的隐士,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齐名。 刘表曾对庞德公说:“你保全了你一个人,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?” 庞统便是庞德公的侄儿。 这大概也是诸葛亮游山玩水,也有钱花的原因。 诸葛家族的精明之处还在于,诸葛瑾在江东为官,诸葛亮、诸葛均在蜀中,堂弟诸葛诞侍奉魏公。 不管天下怎么分崩离析,诸葛家族都会荣耀于世。 第一次试种“占城稻”,诸葛家族也是下了血本,将自己家的田地全部拿出来,以为表率。 直百通宝在蜀中通行以后,通货膨胀必不可免,世家大族的收益首先在于土地! 为了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,粮食的价格被官府压制得很低。 世家大族苦不堪言。 现在让他们种植不确定的“占城稻”,他们怎么可能心甘情愿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