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好,再看第二幅!”贾老板小心翼翼卷好王鉴的画,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襁褓中的婴儿。他将画轴重新用黄绫包好,放回原来的位置,然后转身从另一个更加精致的画盒前停下。 这个画盒明显比刚才那个更加考究,盒面上镶嵌着螺钿花鸟图案,在灯光下闪闪发光。 “这个盒子本身就是明代的工艺品呢。”贾老板边说边轻抚盒盖,“当年收这幅画的时候,前任藏家就是用这个盒子装着的,我也舍不得换。” 他小心翼翼地揭开盒盖,里面铺着一层丝绸软垫,手卷静静地躺在其中。贾老板戴着白手套,双手恭敬地取出手卷,就像虔诚的信徒捧着圣物一般。 “同样是'四王'的宝贝,只不过,这是王石谷的《仿宋元山水》手卷!”贾老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,显然这幅画在他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,“石谷先生啊,那可是清代山水画的集大成者!这幅《仿宋元山水》,是他晚年的精心之作,据说画了整整三年才完成!” “你们知道吗?”贾老板忽然压低了声音,像是在分享什么秘密,“这幅画的来历可不简单。” “传说当年石谷先生为了画这幅长卷,专门游历了江南的名山大川,从黄山到太湖,从西湖到富春江,足迹遍及大半个江南。他随身带着速写本,见到好的景致就记录下来,回到画室后再融会贯通,最终形成了这幅旷世之作。” “而且啊,”贾老板继续神秘地说道,“据说他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,每天都要焚香沐浴,以示对古代大师的敬意。你看这笔墨,真是融汇了宋元诸家之长!董源的浑厚,巨然的秀逸,范宽的雄浑,李成的清润,全都在这一卷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。” 贾老板的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:“这可是他的得意之作,融汇百家之长!不是我吹牛,这样的手卷,就算在故宫博物院,也不过三五件而已!” 说着,他开始缓缓推开手卷,动作极其谨慎,仿佛稍有不慎就会损坏这件无价之宝。手卷的质地是上好的绢本,经过几百年的时光洗礼,呈现出一种古朴的象牙色泽。 随着手卷的缓缓展开,一幅长长的、笔墨变幻丰富的山水长卷逐渐展现在众人面前。这幅画足有十几米长,每展开一段,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变化。 “你们看这设色,”贾老板指着画面兴奋地说道,“主要以淡赭为主调,这种颜色啊,是用上好的赭石研磨而成的,颜料都是天然矿物质,所以能保存这么久还不褪色。” “再看这里,”他继续指点着,“墨青、墨绿的合染,层次分明却又浑然一体。这种色调温和统一的效果,正是典型的浅绛设色法。” “浅绛山水啊,是从宋代就开始的传统技法,到了清代被'四王'发扬光大。” 贾老板越说越激动,手势也变得更加夸张:“石谷先生的这种设色法,既保持了水墨画的韵味,又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。” “你们看看这山峰,远看是青绿色的,近看却发现是用墨青一层层晕染出来的,这就是高手的技法啊!” 他突然停下来,深深吸了一口气:“每次看到这幅画,我都会想起古人说的那句话——'画中有诗,诗中有画'。石谷先生不仅仅是在画山水,更是在画他心中的理想世界。” 贾老板的解说变得更加细致入微:“二位请看这卷首处,三座山峰呈'起'势。这可不是随便画的,这是有讲究的!” “咱们国家古画讲究:起、承、转、合,就像写文章一样,开头要有气势,要能抓住观者的眼球。” “你们看这画法,”他用手指轻轻在空中比划着,生怕碰到画面,“主要是以南宗董源、巨然为宗。” “董源你们不知道吧?”贾老板说着,笑呵呵看看秦浩峰和柱子两人,“是南唐时期的大画家,他的画风温润秀逸,居然是他的传人,更加精进。” “巨然承董源一路遗法,以长、短披麻皴并举为胜。”贾老板的语气变得更加专业,“披麻皴啊,就是像披散的麻丝一样的笔触,用来表现江南山峦的温润质感。长披麻皴用于表现山体的主要结构,短披麻皴用来丰富细节。” “王石谷在这里参合了二者的圆润之笔,”他继续解说,“你看这些笔触,既有董源的厚重,又有巨然的灵秀。” 第(1/3)页